主題2:數位賦能與數位平權
課程時間:2023/10/12~2023/10/13
課程地點:公務人力發展學院404教室
學習目標:了解如何運用科技促進數位包容,消弭數位落差並培育機關所需之人才以及活化組織結構。落實改善數位平權及賦能之體現,以建構韌性社會。
第一梯次相同課程:
https://www.teg.org.tw/seminars/54
https://www.teg.org.tw/seminars/55
第二梯次異動課程:
課程名稱:智慧科技在長者照護應用的發展與創新
授課老師:主持–龐一鳴處長 (新增)
與談–李淑貞主任
與談–林嘉豪營運長 (新增)
與談–徐業良教授 (新增)
課程摘錄:
課程首先由主持人衛生福利部資訊處龐一鳴處長開場,由提及從蔡英文總統及朱立倫主席過去在總統大選提出的長照政策開啟今天論壇,接者依序介紹今日的與談貴賓。
首先是衛福部社家署多功能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李淑貞主任,李淑貞主任介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為2001年受衛生福利部所託成立,透過國內輔具整合入口網整合平台之官方網站,串聯輔具廠商資訊,也運用影片介紹,讓學員們更加了解輔助科技。另外亦提到國內五大輔具補助系統,包括行政院退輔會、勞動力勞動力發展署、衛福部、教育部、教育部體育署,說明台灣下一階段輔具系統的趨勢,應是朝向長照輔具租賃發展。
接著由巨鷗科技林嘉豪營運長以協助人力銀行數位轉型的案例進行說明,因從中發現傳統媒合的流程花費大量人力時間,出勤狀況無法及時掌握,無法把關照服員品質等問題,因此發展出看護界的uber,提供照護人力資源雙向即時互動媒合服務,不僅可提供適切照護需求自動媒合機制,也能依據地點、病症、照顧需求、看護專長、評分等精準媒合。營運長也提到後續規劃期望能加入GIS、智慧連線讓個案家屬可即時掌握照顧狀況等,並結合AI讓長者用講的將需求提出,提供輔具操作說明技巧、照護機構識內外科技導入、可視化醫療/照護管理。最後,營運長提到,平台最大效益為提升社區照顧資源布建與資源效益,增進高齡者健康與自主的能力。
第三位與談人為元智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徐業良教授,首先定義高齡科技的範圍,認為高齡科技可以協助支持照顧者,減輕專業照顧、家庭照顧者負擔,藉由智慧科技提升長者身體、心理、社交能力的健康。目前推動中的高齡照顧科技智慧科技之產業化,當中所謂的「產業化」指的是創意、原型、產品、銷售的循環,以及能將研發成果產品化,產生正面循環的產業。徐教授運用實際的案例說明幾項智慧科技的應用,首先,智慧科技再高齡照顧的應用階段可分為:1.透過數據感測與傳輸、2.指標辨識與分析、3.事件預測與回饋、4.採取介入措施(也是最困難的階段),其中最重要的價值為「精準高齡照顧」,在正確時間對正確長輩提供正確照顧,以彩色拐杖與科技拐杖為例,說明科技拐杖雖然有許多酷炫的功能,但不符長輩需求,但開發者仍傾向研發此類拐杖,從而顯示現今高齡科技產品的痛點之一是無法真正解決需求者問題,都還處於以開發者為主體。然而我們必須釐清,科技只是配角,照顧者才是最好的設計者。重點不是科技本身,而是如何使用科技,才能適合有需要的人做出的服務規劃設計。最後,徐教授說明以照顧者為主體的輔導模式計畫,並提及高齡科技是需跨領域人才培訓,未來世界需超越領域人才,期待政府能納入國家重點規劃中。
課程名稱:翻轉無礙
授課老師:主持–楊聖弘老師
與談–吳沛謙創辦人兼營運總監(新增)
與談–張金順老師
與談–曾奕勳工程師
課程摘錄:
論壇由楊聖弘老師進行開場,強調我們不只要翻轉無礙,也要無礙翻轉。接著由台灣蜂圖誌科技有限公司吳沛謙創辦人分享Mapxus這間公司如何推動無障礙的環境。其主要業務在於專門做室內地圖,其中一個使命是每個人都可以無障礙的在城市中出行,提到公司設計的「無障礙出行」app有三大亮點:一、我們在哪裡?(我的位置在哪裡?附近有甚麼?)二、我們去哪裡?用AI告訴你怎麼去,三、語音導航。目前此app已廣泛運用在香港超過一百個商場、日本三井購物中心。創辦人更以實際成功的案例,說明不用國家使用的情況。最後提到Mapxus公司提供智慧城市的核心價值,包括高效建構室內空間數據、授權產學共創無障礙和具包容性的城市體驗、智慧防災的應變處理以及一份地圖延伸無限應用。
接著由淡江大學視障資源中心張金順老師分享視覺障礙者日常科技應用,說明視障者的學習策略和一般人不同,以實用為前提,包括融合式教學、點與三度空間的學習差異等。實際包括建立心理地圖、用具體的事物來描述、二次學習的重要性。輔助的工具像是螢幕閱讀器、點字觸摸顯示器、照片翻譯工具等,皆設計方便視障者日常使用。最後張老師表示做無障礙的目的在於有許多人是中途障礙,非天生而是後來因為生病或意外等,導致成為障礙者,因此才要做無障礙,並提醒隨著當前趨向高齡化的社會,將會有愈來愈多人需要這樣的服務。
財政部財資中心曾奕勳工程師則以己身的工作為例,分為五個部分說明,包括參與角色、輔助科技、案例分享、行動建議、法規制度。其參與角色包含開發者、內容創造者及使用者。輔助科技則是鍵盤、縮放與高對比、螢幕閱讀器,方便視障者使用。最後,曾工程師提及近年來美國關於無障礙相關訴訟案件逐年增加,這也是未來台灣在推廣相關政策時須謹慎注意的法規問題。
課程名稱:數位人才職能建構
與談–陳慧敏副局長
與談–許雲翔教授(新增)
課程摘錄:
首先由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林俞君老師開場,分享在「數位人才職能建構與評估」三個關鍵問題,第一、完整的政府資訊人力職能架構應當考量哪些重要職能;第二、這些職能該如何依照人員與機關的層級、業務類型的差異進行調整;第三、這個職能架構該如何運作。接著要定義出資訊人力的範圍及職能架構,最後,林俞君老師以「建立以職能為核心的才能管理模式」為結語,建議數位發展部可以建立數位人才的架構,再由各機關根據其需求進行修改。
第一位與談人台北市政府資訊局陳慧敏副局長,則是分享臺北市資通訊人才的培育與挑戰。陳副局長先分享北市政府資訊局重要業務,包括邁向智慧城市、推動電子政務、策進數位治理等等。另外在人才培育的規劃上,亦設有ICT職能訓練架構規定,包含政策面、管理面、法制面,而每一個面向的資訊業務、資訊主管、資安專責人員訓練規定有不同的訓練時數。副局長也提到資訊局所面臨的問題,包括業務繁重、且因為數位發展部的成立,使得北市資訊局的人才短缺更為嚴重,去年的離職率更達到38%;除此之外也因近年AI蓬勃發展,民間的企業也積極招攬許多資訊局的人才,導致目前供不應求的狀況。最後陳副局長提到解決的方案之一,建議多開設學分班,將非資訊相關工作的人員都轉到資訊局,幫助其他業務單位的同仁,可以學習一些資訊相關的知識,以減少往後資訊局與其他業務單位間的溝通成本,進而提升工作效率。
第二位與談人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治研究所許雲翔教授,分享美國勞工部就業與訓練局(ETA)職能分類,是由下而上,從基礎職能往上累積,上層為產業相關技能與核心能力。職能模式建構程序包含下列步驟:資訊蒐集、彙整職能項目並定義其內涵、產業代表回饋建議、職能指標驗證。接著,許教授提到目前國內勞動部勞力發展署職能發展應用平台(i-CAP),平台內包含多個主管機關,相近職類也可能由不同主管機關主責。平台內的職能基準分散各部會製作,缺乏回饋機制,未來需要討論整合的可能。最後,許教授介紹職能基準體系建構對公部門人力資源發展的啟示,不僅需高度整合、考訓運用合一,也需由主事者發動,主導部會統籌規劃、並承擔最後結果,長期經營管理,最後再由使用者(如業務主管回饋)並持續修正,才能達成系統平台的最大效益。